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果腺肋花楸播种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黑果腺肋花楸的播种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Propagation of Black Chokeberry (Aronia melanocarp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黑果腺肋花楸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其播种育苗技术规程对于提高苗木质量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以下是依据DB21/T 3489—2021《黑果腺肋花楸播种育苗技术规程》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种子采集与处理
- 种子采集时间:应在果实完全成熟时进行采集,通常在秋季。成熟的标志是果实颜色变为深紫色且容易从枝头脱落。
- 种子处理方法:采集后的种子需要经过清洗和干燥处理。清洗可以去除杂质,干燥则有助于保持种子活力。此外,为了打破种子休眠,可采用低温层积处理,即将种子与湿润的沙土混合后置于0℃~5℃条件下保存60天左右。
播种前准备
- 土壤选择与改良:黑果腺肋花楸适合种植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中。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耕,并施加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养分含量。
- 整地作床:播种前要平整土地并作成宽约1米的高床,床面应略高于周围地面以便于排水。同时,在床面上撒一层细土作为覆盖层,厚度约为0.5厘米。
播种方法
- 播种密度:每平方米播种量为50克左右,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播种时要注意均匀撒播,避免过于集中导致幼苗生长不良。
- 覆土与镇压:播种完成后轻轻覆盖一层薄土(约0.5厘米厚),然后用手轻轻压实,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发芽。
苗期管理
- 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特别是在幼苗出土初期更需注意控制水量,防止积水造成烂根现象发生。
- 施肥措施:当幼苗长至一定高度时开始追肥,初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植株快速生长;后期逐渐减少氮肥比例增加磷钾肥比例以利于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
-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苗木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或者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等方式来进行预防与治疗。
通过以上这些关键环节的操作能够有效提升黑果腺肋花楸播种育苗的成功率以及最终产品的品质。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中的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