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钩藤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繁殖方法、园地规划与整理、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钩藤的人工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Uncariae Ramulu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320—2021钩藤栽培技术规程》是广东省地方标准,为钩藤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种子选择与处理
标准中规定,种子应来源于优良母株且无病虫害。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温水浸泡和药剂拌种。例如,温水浸泡要求将种子置于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这样可以有效杀灭表面附着的病原菌并促进种子吸胀。药剂拌种则推荐使用多菌灵等广谱杀菌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晾干即可播种。这一步骤对于提高发芽率、防止苗期病害至关重要。
2. 栽培环境条件
钩藤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标准明确指出,栽培地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土壤pH值以5.5至6.5为宜,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此外,光照充足但避免强光直射的位置更有利于钩藤的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定期监测土壤湿度,保持适度湿润而不积水的状态。
3. 栽培密度与定植
合理的栽培密度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根据标准建议,每亩种植约800至1000株为宜。具体行距控制在70-90厘米之间,株距保持在50-70厘米较为合适。定植时要确保根系舒展并与土壤紧密结合,同时注意不要埋没嫁接口以免造成腐烂。栽植后要及时浇透定根水,并覆盖一层薄土保湿保温,有助于幼苗快速成活。
4. 肥水管理
肥料施用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主要选用有机肥如农家肥或者商品有机肥,配合少量氮磷钾复合肥,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耕作层内。追肥则根据生长阶段灵活调整,苗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枝叶繁茂,开花结果期增加磷钾肥比例提高结实率。水分管理方面,春季萌芽期需保持土壤湿润,夏季高温干旱时适当增加灌溉次数,秋季则逐渐减少供水量直至停止,以利于植株积累养分准备越冬。
5. 病虫害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管理的基本方针。标准特别强调了物理方法的应用,比如设置防虫网、悬挂黄板诱杀害虫等措施。化学防治仅限于必要时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切勿随意加大浓度或频繁用药。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利用天敌昆虫或者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有害生物数量,既环保又可持续。
以上内容涵盖了《DB44/T 2320—2021钩藤栽培技术规程》中的关键环节,希望对从事钩藤种植的朋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