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西番莲(百香果)种苗病毒检测的技术要求、样品采集、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西番莲(百香果)种苗的病毒检测和质量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Virus Detection of Passion Fruit (Pitaya)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536-2021西番莲(百香果)种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西番莲种苗病毒检测的技术规范,旨在提高西番莲种苗的健康水平,保障农业生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内西番莲种苗的病毒检测。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对象,确保了检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对“病毒”、“种苗”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例如,“病毒”被定义为能够侵染植物并导致其发病的一类微生物。
3. 检测方法:标准规定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作为主要检测手段。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目标病毒的存在与否。此外,还推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作为补充检测方法,以进一步确认检测结果。
4. 样品采集与处理:要求从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上采集叶片样本,并按照特定步骤进行预处理,如清洗、研磨等,保证样品质量符合检测需求。
5. 结果判定:根据检测值判断是否感染病毒。具体来说,当ELISA测试中的吸光度值超过设定阈值时,则认为样本呈阳性反应,即存在病毒感染;反之则为阴性。
6. 报告出具:完成所有检测后需形成书面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检测日期、采样地点、样本编号、检测结果等信息,并由授权签字人签署确认。
7. 质量控制:强调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定期校准仪器设备、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及参与能力验证活动等措施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通过上述各环节的有效执行,《DB46T 536-2021》为提升海南地区西番莲产业的整体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