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枝微贮饲料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加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产品质量要求、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桑枝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加工生产的微贮饲料。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cessing of Mulberry Branch Silage F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299-2021《桑枝微贮饲料加工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桑枝资源综合利用的地方标准。这项标准为桑枝微贮饲料的加工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促进桑枝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标准中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原材料准备部分,标准明确指出桑枝应新鲜无霉变,且长度控制在3至5厘米之间。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确保原料质量的要求,因为新鲜度直接影响发酵效果,而适宜的长度有助于提高后续加工效率和均匀性。
其次,关于微贮剂的选择与使用,标准推荐采用复合型乳酸菌作为主要发酵菌种,并要求每公斤桑枝添加10^6至10^7个有效活菌数的微贮剂。此规定旨在通过科学配比确保发酵过程中产生足够的乳酸,从而达到良好的pH值调节效果,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
再者,在装填与密封环节,标准强调要分层压实并及时密封。具体而言,每装填一层后需用重物压实,直至整个容器内空气被充分排出后再进行密封处理。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氧气残留导致的腐败现象发生,同时创造厌氧环境有利于有益菌群繁殖。
此外,标准还特别提到发酵周期不得少于45天。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经过这样一个较长时期的发酵过程,可以使得桑枝中的纤维素等成分得到充分降解,营养物质更加丰富且易于动物消化吸收。
最后,在成品检测方面,除了常规理化指标外,还需检测其感官特性如色泽、气味等是否符合预期。这一步骤对于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只有经过严格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投放市场供消费者使用。
总之,《桑枝微贮饲料加工技术规程》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量化要求,为实现桑枝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它不仅提高了桑枝利用价值,也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