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采用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Control of Rice Diseases and Pests in Rice-Shrimp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0/T 1059—2020《稻虾共作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的健康生长。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4.1 水稻品种选择
该条款要求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且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水稻品种。例如,对于稻虾共作系统,建议选择耐淹、抗倒伏和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的品种。这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6.1 生态调控措施
强调建立健康的稻田生态系统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保持适宜的水位波动以干扰害虫生存环境;种植绿肥或轮作其他作物来改善土壤结构并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合理安排耕作制度避免连作障碍。
7.2 物理防治方法
推荐使用黄板诱杀飞虱等害虫成虫,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捕杀害虫等多种物理手段。这些方法操作简便且环保无污染,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合使用。
8.1 科学用药原则
当必须采取化学防治时,需遵循精准施药的原则。即按照农药标签说明准确计量药剂用量,并结合天气状况调整喷洒时间。同时提倡交替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
提供了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的具体识别特征与最佳防控时机。比如,稻瘟病应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保护性杀菌剂如三环唑;而针对二化螟,则需要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前完成防治工作。
以上是对DB3210/T 1059—2020中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分析,希望对从事稻虾共作生产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