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黄地区稻鳅生态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种养准备、种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沿黄地区稻田与泥鳅生态种养的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ice and Eel Farming in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2146-2021沿黄稻鳅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是河南省发布的关于沿黄地区稻鳅生态种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沿黄稻鳅生态种养的基本要求、种养模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内容,适用于沿黄稻鳅生态种养生产。
二、基本要求
1. 种养区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无污染源的地方。
2. 稻田面积一般以20-50亩为宜,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
3. 需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确保种养过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种养模式
1. 稻鳅共生模式:在水稻种植的同时放养泥鳅,利用泥鳅的活动促进稻田土壤通气,减少杂草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2. 稻鳅轮作模式:水稻收获后,在稻田里养殖泥鳅,待泥鳅长大后再进行下一季水稻种植。
四、田间管理
1. 水稻种植: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
2. 泥鳅养殖:投放健康无病的泥鳅苗种,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定期投喂饵料,保持水质清洁。
五、病虫害防治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方法和生物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2. 定期监测稻田和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六、环境保护
1. 做好稻田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防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进入种养区。
2. 合理利用稻田废弃物,如稻草、稻壳等,可作为有机肥料或饲料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41/T 2146-2021沿黄稻鳅生态种养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对稻鳅生态种养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助于提高沿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