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常州市园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监测预警、防治措施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常州市范围内园林绿化中有害生物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Ornamental Horticultural Pests in Changzhou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常州市园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编号DB3204/T 1017-2021)是常州市为加强园林绿化管理、科学防治园林有害生物而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从园林植物保护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及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将围绕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监测与预警
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固定监测点和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园林绿地内可能出现的有害生物种类、数量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记录。同时强调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要求各相关部门之间及时沟通交流监测数据,以便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例如,在第5.2节提到,“对于新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应在24小时内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扩散。”
防治方法选择
在防治策略上,《规范》提倡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其中特别强调了生物防治的作用,如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制剂等天然资源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如,在第6.3节规定,“当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时,优先选用低毒高效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过量施用造成环境污染。”
安全防护措施
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问题,《规范》还特别关注了安全防护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所有参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此外,在施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风向变化等因素,确保不会影响周边环境和其他非目标生物的安全。例如,在第7.1节中提到,“作业前应检查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风条件下开展喷洒作业。”
效果评估机制
为了保证综合治理措施的有效性,《规范》还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复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防治成本效益比以及收集公众反馈意见等多个方面。通过持续改进和完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园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例如,在第8.2节指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效果评价活动,根据结果调整后续工作计划。”
综上所述,《常州市园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不仅为我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地区类似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行业内人士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标准,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