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流程。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海防护林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Coastal Shelterbelt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310010-2021《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是上海市地方标准,规定了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内容
标准明确指出防护林生态效益监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环境质量改善:如空气污染吸收、降尘效果等。
- 水资源涵养:通过森林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率。
- 碳汇功能:评估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 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物种丰富度及栖息地状况。
采样点设置
对于采样点的选择,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 应根据防护林的实际分布情况合理布设监测点,确保代表性。
- 每个功能区至少设立3个固定监测点,并定期进行移动监测以补充数据。
- 避免在交通繁忙或工业密集区域设置监测点,以免影响数据准确性。
数据采集方法
关于数据采集,标准强调了科学性和规范性:
- 使用标准化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确保数据精确可靠。
- 对于长期监测项目,需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并记录每次测量的时间、地点、天气条件等信息。
- 定期校准所有使用的仪器设备,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
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标准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 空气质量改善指数:基于PM2.5、PM10浓度变化计算得出。
- 水土保持效率:通过对比有无防护林时的水土流失量来衡量。
- 碳储量增量:利用生物量法估算单位面积内新增碳储量。
- 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采用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等参数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
最后,在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撰写详细的评估报告。报告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 监测背景与目的;
- 方法论介绍;
- 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 改进建议;
- 附录部分可附上原始数据表格及图表资料。
以上是对DB31/T 310010-2021中关键条款的深度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