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小绿叶蝉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监测与预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茶叶种植过程中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控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Tea Small Green Leafhopp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436-2021《茶小绿叶蝉防控技术规程》是江西省针对茶树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1. 防控原则:该规程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茶园管理中应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如合理修剪、科学施肥等,减少害虫滋生条件。同时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避免单一方法可能导致的抗药性问题。
2. 监测预警:规程要求定期巡查茶园,特别是在5月至10月高发期,每7天至少检查一次。当发现平均每百叶有若虫或成虫达到8头时即视为达到防治指标。这一规定有助于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为精准施药提供依据。
3. 农业防治:包括适时修剪、合理密植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例如,通过冬季深翻土壤可以有效消灭越冬虫源;而合理灌溉则能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增强其自身抵抗力。
4. 生物防治:鼓励利用天敌如蜘蛛、瓢虫等控制害虫数量。此外还可以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昆虫来抑制茶小绿叶蝉种群增长。生物防治不仅环保而且成本低廉,长期来看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5. 化学防治:对于需要用药的情况,规程推荐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具体来说,在采茶前15天内不得喷洒任何杀虫剂。另外还特别指出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残留农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6. 其他注意事项:规程还提到要根据不同区域气候特点调整防控策略;同时提倡采用绿色防控理念,尽量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可以通过设置黄色粘板诱捕成虫等方式替代部分化学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茶小绿叶蝉防控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出发,为茶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方案。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