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早籼稻-籼粳杂交晚稻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秧、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早籼稻-籼粳杂交晚稻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arly Indica Rice - Indica-Japonica Hybrid Late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429-2021 早籼稻-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是由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旨在规范早籼稻和籼粳杂交晚稻的种植技术。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要求选用适应当地生态条件、高产优质且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这意味着在种植前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例如,在温差较大的地区,应优先考虑那些能够耐受较大温差的品种。
2. 播种育秧:规定了播种时间和育秧方式。早籼稻适宜于春季播种,而籼粳杂交晚稻则应在夏季适时播种。育秧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幼苗健康成长。此外,还强调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3. 田间管理:
- 水肥管理:要求根据水稻生长阶段的不同需求科学施肥浇水。前期注重氮肥施用,中期适当增加磷钾肥比例,后期控制水分供应以防倒伏。
- 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当发现病虫害迹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扩散影响整体收成。
- 除草松土:定期清除杂草,并结合深耕翻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
4. 收获储存:当稻谷达到成熟标准后即可开始收割作业。收获后的稻谷需经过干燥处理才能入库保存,防止霉变等问题发生。同时,建议建立完善的仓储设施,确保储藏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5. 环境保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遵循上述各项技术要点,可以有效提升早籼稻与籼粳杂交晚稻的栽培效果,不仅能够保障粮食安全,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