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气二氧化碳及甲烷观测的操作技术要求,包括观测站点选址、仪器设备、数据采集与处理、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开展大气二氧化碳及甲烷观测的相关部门和机构。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Observation Oper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407-2021《大气二氧化碳及甲烷观测操作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观测的术语和定义、仪器设备、观测站选址、观测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了“背景浓度”、“本底站”等关键概念。“背景浓度”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本底站”则是用于监测这种背景浓度的站点。这些定义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关于仪器设备的要求,标准指出用于观测的仪器必须经过检定或校准,并且要定期维护保养以确保测量精度。同时强调了备用设备的重要性,以防主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替换继续观测。
对于观测站的选址,标准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站点应远离城市污染源至少50公里以上;周围环境开阔无遮挡物影响风向和风速;地势平坦便于安装设备且不易积水等。这些条件旨在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观测方法上,标准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样品采集、分析以及记录过程。例如,在采样过程中需要使用专门设计的采样瓶,并按照规定的流量抽取空气样本;而在实验室分析阶段,则需采用气相色谱法或其他经验证的方法来测定样品中的CO2和CH4含量。
此外,关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原始数据完整性的保存以及异常值处理的原则。任何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都应当被详细记录下来,并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决定是否剔除该次测量结果。
最后,在质量控制环节中,除了常规的内部审核外,还建议开展外部比对实验以进一步提高数据可靠性。同时鼓励建立长期趋势分析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的变化规律。
总之,《大气二氧化碳及甲烷观测操作技术规程》通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规定,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有助于促进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