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数据的内容要求、分类编码、数据结构、精度要求、成果组织与汇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地下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共享和应用等工作。
Title:Data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01/T 230—2021《城市地下空间数据规范》是合肥市地方性技术标准,自2021年发布以来,在指导城市地下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数据采集要求
该标准明确指出,地下空间数据采集应遵循全面性和准确性原则。在第5.1条中规定,“地下空间数据采集范围应覆盖城市规划区内所有已建、在建及规划中的地下设施”。这意味着无论是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还是综合管廊等各类地下工程都需纳入采集范畴。同时强调了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要求对于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应在竣工验收前完成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数据时效性。
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标准第6章对地下空间数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并制定了统一的编码体系。例如,按功能用途可将地下空间划分为交通设施类、商业服务类、公共服务类等七大类别。每种类别都有对应的两位数代码标识,如交通设施类为“01”,商业服务类为“02”等。这种分类方式不仅便于后续的数据管理和查询,还为跨部门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数据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根据第7.3条的规定,“数据采集单位应对原始数据进行至少两次独立审核,确保无误后方可入库。”此外,还提出了定期更新机制,要求每隔三年组织一次全面核查,及时修正错误信息,补充新增内容。
数据共享与安全
关于数据共享与安全保障,标准在第8章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一方面鼓励各级政府机关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设定了严格的访问权限管理制度,任何未经授权的操作均被禁止。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必须采取加密措施加以保护。
以上是对DB3401/T 230—2021《城市地下空间数据规范》中若干关键条款的深入剖析。它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