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曲柳腋芽微繁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水曲柳腋芽微繁技术的生产与研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cropropagation of Fraxinus mandshurica Axillary Bu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922—2021水曲柳腋芽微繁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水曲柳腋芽快速繁殖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从多个方面规范了水曲柳腋芽微繁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对于促进水曲柳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标准中,关于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标准明确规定,培养基应以MS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例如,蔗糖的浓度通常设定为3%,琼脂的添加量为6-7克/升,pH值需控制在5.8左右。这些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腋芽的生长状况和分化效果。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能够为腋芽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确保其健康生长。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也是影响繁殖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指出,应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枝条作为外植体材料。采集后需立即置于冰袋中保存并尽快转入实验室进行处理。外植体表面消毒采用75%酒精浸泡30秒,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8-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以上。这样的消毒程序既能够有效杀灭表面微生物,又不会对腋芽造成伤害。
腋芽诱导是整个繁殖过程的核心步骤。按照标准要求,在诱导培养阶段,温度应保持在25±2℃之间,光照强度为2000-2500勒克斯,每日光照时间为12小时。在此条件下,将经过消毒处理的外植体接种到含有6-BA 0.5mg/L和NAA 0.1mg/L的培养基上。一般情况下,7-10天内即可观察到腋芽开始萌发。
当腋芽长至1厘米左右时进入增殖培养阶段。此时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通常使用MS+6-BA 0.4mg/L+NAA 0.05mg/L的组合。通过定期转接(每20天一次),可以使腋芽的数量迅速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培养室内的温湿度变化,避免因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导致生长停滞或污染发生。
继代培养是指对已经形成的大量腋芽进行进一步扩繁的过程。标准建议采用MS+6-BA 0.3mg/L+NAA 0.04mg/L的培养基配方,并且每隔25天进行一次转接操作。为了提高成活率,在每次转接之前应对腋芽进行适当修剪,去除老化叶片及过长根系。此外,还应注意控制培养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03%-0.05%范围内,有助于促进光合作用效率。
当腋芽达到一定数量后便可以转入生根培养阶段。此时选用1/2MS+IBA 0.5mg/L+NAA 0.2mg/L的培养基,温度调节至20±2℃,并降低光照强度至1000勒克斯以下。大约经过15-20天的时间,腋芽将逐渐形成完整的植株体系。在这一阶段,还需注意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基质湿润但不过度积水,以免引发烂根现象。
最后,在完成上述所有步骤之后,就可以将幼苗移栽至大田环境中继续成长发育了。标准特别强调,在移栽前必须先进行适应性锻炼,即将幼苗放置于自然条件下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具体做法包括:首先打开培养瓶盖让其通风一天;然后每天延长暴露时间直至完全脱离人工控制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幼苗对外界不良条件的抵抗能力,从而提高最终成活率。
综上所述,《DB23/T 2922—2021水曲柳腋芽微繁技术规程》通过对培养基配方、外植体选择与处理、腋芽诱导、增殖培养、继代培养以及生根培养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定,为实现高效稳定的水曲柳腋芽快速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繁殖效率,而且还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实际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