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茭白生产全产业链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分级、包装与贮运、质量追溯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茭白的全产业链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ull Industry Chain Control of Chinese Water Chestnut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3307T 112-2020 茭白生产全产业链管控技术规范》是一项关于茭白生产的浙江省金华市地方标准,旨在通过全产业链的科学管理,保障茭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品质。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一些重要的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生产环境要求
标准规定茭白种植基地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源的区域,土壤pH值应在6.0-7.5之间,且前茬作物不得为茄科植物。这主要是考虑到茭白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同时,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种苗繁育
标准强调茭白种苗必须来自经过检疫合格的母株,并且种苗质量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种苗繁育过程中要定期检查种苗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此外,在种苗移栽前需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降低病原菌传播风险。
三、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合理的密植密度(一般每亩种植约2000-2500株),并建议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确保养分供应均衡。灌溉时要注意控制水量,防止田间积水过多导致根系缺氧。另外还特别提到要重视田间杂草防除工作,提倡使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拔除为主,化学除草剂为辅的原则来进行杂草防控。
四、病虫害防治
对于茭白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如纹枯病、褐斑病以及螟虫等,标准给出了详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例如,在纹枯病高发期可喷施波尔多液或其他高效低毒杀菌剂;针对螟虫则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方式进行生物防治。同时鼓励农户建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五、采收与贮藏
关于茭白的采收时间,标准指出当茭白肉质茎充分膨大但尚未木质化时即可收获。采收后应及时清洗干净,并按照大小分级包装。在贮藏环节,推荐采用低温冷藏的方式延长保鲜期,温度控制在4℃左右较为理想。并且要求贮藏环境保持干燥通风,防止湿度过高引起腐烂变质。
六、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
最后,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建立健全茭白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性。要求每个生产环节都留下详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种苗来源、施肥用药情况、采收日期等信息,以便于后续追踪溯源,保障消费者权益。
以上便是《DB 3307T 112-2020 茭白生产全产业链管控技术规范》中几个关键部分的内容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从事茭白种植及相关工作的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标准,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