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飞虱无人机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策略、作业准备、操作规程、安全要求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使用无人机对稻飞虱进行防控的作业。
Title:Rice Brown Planthopper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Using Dr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041-2021《稻飞虱无人机防控技术规程》是云南省发布的关于稻飞虱防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规程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规程中明确界定了“稻飞虱”、“无人机植保”等专业术语,确保在实际操作中各方对概念有统一理解。例如,“稻飞虱”被定义为危害水稻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其防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防治适期
规程指出,稻飞虱的最佳防治时间为若虫高峰期至成虫始盛期。这一阶段害虫较为集中且脆弱,是开展无人机喷洒作业的最佳时机。选择合适的防治时间可以提高药效并减少农药使用量。
无人机选型与配置
规程强调了无人机的选择应根据作业面积、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推荐使用具备精准导航系统、高效喷洒装置的多旋翼无人机,并要求其载重量不低于10公斤,以满足大面积农田的连续作业需求。
操作流程
规程详细描述了从起飞前准备到任务结束后的整个操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
- 起飞前检查:确认电池电量充足、药液配比准确、喷头无堵塞。
- 作业参数设置:如飞行高度(建议控制在2-3米)、速度(每秒4-6米)及喷幅宽度(根据机型调整)。
- 安全措施:划定禁飞区,避免接近人群密集区域或敏感设施。
效果评估
最后,规程还提出了效果评估的方法,包括田间调查法和遥感监测法两种方式。通过对比处理前后稻飞虱种群数量变化来判断防治效果,并据此优化后续防治策略。
以上内容仅为规程部分内容的概要性解读,具体实施时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