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林辅耕地上新造落叶松林间作赤芍的栽培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苗木选择与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林辅耕地新造落叶松林间作赤芍的栽培活动。
Title:Cultiva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Interplanting Peony (Paeonia lactiflora) under Newly Established Larix gmelinii Forest on Forestry-Auxiliary Cultivated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868—2021 林辅耕地新造落叶松林间作赤芍栽培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为在落叶松林下种植赤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从标准的重要条文中选取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下新造林地的赤芍栽培。这些地区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适中等特征,适合落叶松与赤芍共生。
二、术语和定义
1. 落叶松林间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栽植落叶松和药用植物赤芍。
2. 新造林地:指经过人工造林后尚未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林地。
3. 栽培密度:单位面积内种植赤芍的数量,本标准建议每平方米种植2-3株。
三、主要技术要求
1. 林地选择:应选在坡度不超过25°、土壤厚度大于40cm、pH值为5.5-7.5的地块。这些条件有利于赤芍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2. 整地:在落叶松幼苗定植前一年秋季进行全面深翻,深度达到30cm以上,并施入腐熟有机肥作为基肥。
3. 定植时间:最佳时间为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落叶松发芽前,此时气温回升但尚未过高,有利于赤芍成活。
4. 苗木规格:选用根系完整、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赤芍种苗,要求苗高不低于15cm,地径不小于0.5cm。
5. 栽植方法:按照规定的行距(60-80cm)和株距(20-30cm)开沟栽植,覆土厚度以露出芽点为准,压实土壤防止倒伏。
6. 管理措施:包括定期除草、适时灌溉、合理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环节。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冬季则需采取防寒保温措施保护幼苗安全越冬。
四、采收加工
1. 采收年限:一般情况下,在定植后的第4-5年开始收获,此时赤芍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2. 采收季节:宜选择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次年春季萌芽前进行挖掘。
3. 加工工艺:将挖出的新鲜赤芍根清洗干净后切成适当长度的小段,然后晾晒至含水量降至12%以下即可入库保存。
五、质量控制
1. 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外观性状、水分含量、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
2. 检测方法:采用感官评价结合仪器分析手段确定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 包装标识:产品包装应标明产地、生产日期、净重等信息,并附有合格证以便追溯管理。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DB23/T 2868—2021》不仅涵盖了从选址到采收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推动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