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散黑穗病的术语和定义、发生规律、监测与诊断、防控策略及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小麦散黑穗病的预防和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Seed-transmitted Diseases in Cereal Crops - Part 5: Loose Smut of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371.5-2021《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5部分:小麦散黑穗病》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为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控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4.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预防小麦散黑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标准规定种子应采用专用药剂进行处理,如使用有效成分含量不低于6%的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5%~0.2%比例进行包衣。这一比例经过科学验证,既能保证药效又避免药物浪费或对种子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种子处理应在播种前7天内完成,以确保药效持久且不影响发芽。
4.2 播种期选择
标准建议在适宜播期内播种,具体时间为9月25日至10月10日之间。过早播种可能导致病菌侵染几率增加,而过晚播种则会影响幼苗生长和抗病能力。同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播期,确保小麦在散黑穗病高发季节到来之前形成健壮植株。
4.3 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可以增强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降低病害发生概率;科学施肥需注重氮磷钾平衡,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及时排水可防止土壤湿度过大,为病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
4.4 病情监测与预警
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病情监测体系,定期检查田间小麦生长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病株,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上报主管部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病害预测预报工作,提高防控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5.1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估是检验防控措施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在病害流行年份,通过比较处理区与对照区的小麦产量差异来衡量防治效果。如果处理区小麦平均产量较对照区提高10%以上,则认为防治措施有效。此外,还应对病株率、病情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全面评价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