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谷子粒黑穗病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特点、防控原则、种子处理、栽培管理措施及药剂防治技术。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谷子生产中粒黑穗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Seed-borne Diseases in Grain Crops - Part 3: Grain Black Smut in Mille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371.3-2021《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3部分:谷子粒黑穗病》是河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谷子种植过程中对粒黑穗病的有效防控。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谷子粒黑穗病”的概念,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谷子的籽粒,导致籽粒变黑、腐烂。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防治原则
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应以预防病害发生为主,一旦发现病害,需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这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以及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合理轮作倒茬可以打破病原菌的生活周期,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加强田间管理则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谷子的抗病能力。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病害传播。例如,在种子处理上采用温汤浸种法或药剂拌种法,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病原菌。此外,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也是重要的物理防治措施之一。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控制谷子粒黑穗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标准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喷雾处理,特别是在发病初期进行喷施,效果更佳。同时强调了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于及时掌握病害动态至关重要。标准建议设置固定的观测点,定期采集样本进行检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上是对DB13/T 5371.3-2021标准中部分内容的解读。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广大种植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从而有效地控制谷子粒黑穗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