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糜子黑穗病的综合防治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糜子种植过程中对黑穗病的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Seed-transmitted Diseases in Grain Crops - Part 7: Black Smut of Mille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371.7-2021《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7部分:糜子黑穗病》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糜子黑穗病防控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病害诊断、预防措施到具体防治方法都做了详细规定,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解读。
首先,在病害诊断方面,标准指出要通过观察植株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糜子黑穗病。典型症状包括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卷曲等,并且在发病后期可以看到黑色的孢子堆。为了准确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测手段如显微镜检查孢子形态等。
其次,在预防措施上,标准强调了选用健康种子的重要性。要求种子纯度达到98%以上且净度不低于97%,同时还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推荐使用温汤浸种法或药剂拌种等方式来进行种子处理,以减少病原菌数量。
接着,在田间管理环节,标准提出了合理的轮作制度和适期播种的要求。建议与非寄主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周期,并选择适宜的时间播种,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导致植株抗病性下降。此外还应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但不过度积水,合理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最后,在化学防治方面,标准列出了几种有效的杀菌剂及其使用浓度。例如可选用三唑类药剂如戊唑醇按推荐剂量喷雾施用,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综上所述,《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7部分:糜子黑穗病》为糜子黑穗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