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Wheat Basal Stem R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土传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DB41/T 2128-2021《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为科学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农业防治措施
根据规程第4.1条,农业防治是基础且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求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具体来说,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特别是豆类或油料作物,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同时强调选用抗病品种,如豫麦70号等已表现出较强抗性的品种,并且在播种前要进行种子精选,剔除病粒、虫蛀粒及杂质,确保种子质量。
此外,规程还指出要适期播种,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6℃左右为宜。过早播种会增加植株感病风险,而过晚则影响分蘖成穗率。合理密植也很重要,通常每亩基本苗控制在25万至30万之间,既能保证群体结构合理又能提高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二、化学防治要点
对于化学防治,规程第5章给出了明确的操作规范。首先推荐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比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杀菌剂。施药时间至关重要,应在发病初期即开始喷雾,间隔7至10天连续施用2至3次,确保药效持久覆盖整个生育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喷雾时应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稀释比例配制药液,避免浓度过高造成药害。另外,在不同生长期用药重点有所不同:拔节期主要预防为主,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则需加强治疗,特别是遇到持续阴雨天气时更应及时施药保护。
三、生物防治方法
规程第6章提倡结合生物防治手段,增强生态调控能力。可以利用拮抗菌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等制成微生物制剂进行拌种处理,这些有益微生物能够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同时鼓励种植绿肥作物作为间作套种的一部分,不仅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供额外养分来源,间接增强植株自身抵抗力。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防治需要较长周期才能显现效果,因此建议将其纳入长期管理计划当中,与上述农业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此外,还需定期监测田间病害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应对突发状况。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希望广大农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促进小麦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