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及产后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春玉米的全程机械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ull Mechanization Production of Spring Cor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692-2021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是由湖北省发布的关于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标准。该标准对春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播种前准备
1. 土壤耕作
标准要求在播种前进行深耕,深度应达到25cm以上。深耕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深耕后需平整土地,确保播种时种子与土壤接触良好,有利于出苗。
2. 品种选择
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春玉米品种。标准建议优先选用高产、抗逆性强且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例如,对于春季多雨地区,应选择耐涝品种;而对于干旱地区,则应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
二、播种
3. 播种时间
春玉米的最佳播种时间为当地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具体时间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之间。过早播种可能导致低温影响出苗率,而过晚则会错过最佳生长季节,影响后期产量。
4. 播种方式
推荐采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以实现精准施肥和合理密植。播种深度通常为3-5cm,行距控制在50-60cm左右,株距则根据品种特性调整。播种后要及时覆土镇压,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三、田间管理
5. 水肥管理
标准强调了科学灌溉的重要性。春玉米生长期需水量较大,在苗期和拔节期尤其需要注意水分供应。同时,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照“基肥足、追肥巧”的原则施用肥料。追肥应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分两次进行,每次施用量占总肥量的40%左右。
6. 病虫害防治
针对常见的玉米螟、纹枯病等病虫害,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可通过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等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避免使用高毒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收获
7. 收获时机
春玉米的最佳收获时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此时籽粒含水量约为30%-35%,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过早收获会导致产量下降,而过晚则可能造成籽粒脱落或霉变。因此,需要密切观察玉米成熟度变化,适时收获。
8. 机械化收获
标准鼓励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获,以提高作业效率并降低劳动强度。收获后的玉米应及时晾晒或烘干,使籽粒水分降至安全储存水平(≤13%),防止发霉变质。
通过遵循上述规程,能够有效提升春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希望广大农户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技术要点,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