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萝卜根肿病抗性种质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萝卜根肿病抗性种质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Radish Resistance Germplasm to Clubro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687-2021《萝卜根肿病抗性种质鉴定技术规程》是湖北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萝卜根肿病抗性种质的科学鉴定。以下选取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规程中提到“试验应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这意味着鉴定工作需要选择在萝卜根肿病常年发生且病害程度中等的地块。这样可以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
关于接种方法,“采用根肿菌休眠孢子囊悬浮液进行人工接种”。具体操作时,要求将休眠孢子囊浓度控制在每毫升2×10^4至5×10^4个,使用注射器将此悬浮液注入萝卜植株的侧根上部,每株注射量为2毫升。这一细节对于保证实验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此外,“接种后应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这是为了模拟田间正常的水分管理条件,防止因水分过多导致根部腐烂或其他非目标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规程还强调了“试验重复次数不少于3次,每处理至少种植30株”,这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与统计学意义。同时指出“收获期一般为播种后90-120天”,即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跨度,以便充分观察和评估萝卜植株对根肿病的抗性表现。
最后,规程明确了“抗性评价指标包括病情指数、发病率和病情严重度”,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例如,病情指数=(调查总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这些量化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不同萝卜品种或品系对根肿病的抵抗能力。通过这样的系统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筛选出高抗性的优良种质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