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医务人员在生物危害环境下个体防护装备的选用原则、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应对生物危害时个体防护装备的选用与管理。
Title:Selection Specification for Individual Protective Equipment of Medical Staff - Part 1: Biological Hazard Prot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6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006.1-2021《医务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第1部分:生物危害防护》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面对生物危害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个体防护装备选择依据。以下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接触或可能接触生物危害因素的医务人员个体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管理。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确保了其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术语和定义
1. 生物危害因素:指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病原微生物、毒素等。
2. 个体防护装备:用于保护人体免受生物危害因素侵害的各种用品。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基础。
三、防护装备的基本要求
1. 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具有良好的生物阻隔性能。
2. 防护装备的设计应考虑舒适性、耐用性和易清洁性。例如,防护服应有适当的透气性以保证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
四、防护装备的分级与选用原则
1. 根据生物危害程度将防护装备分为三个等级:
- 一级防护:适用于高风险操作,如外科手术、尸检等。
- 二级防护:适用于中等风险操作,如门诊诊疗、护理等。
- 三级防护:适用于低风险环境下的日常活动。
2. 应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操作类型选择相应级别的防护装备。比如,在处理高致病性病原体时必须穿戴一级防护装备。
五、具体防护装备的要求
1. 防护服:需具备防水、防渗透功能,接缝处应密封良好。
2. 手套:应选用无粉、无刺激性的材质,手套长度至少覆盖至前臂上部。
3. 口罩/面罩:应能有效阻挡飞沫和气溶胶,必要时还需配备眼罩或全面罩。
4. 鞋套:宜采用一次性设计,易于更换且不易滑脱。
5. 呼吸器:对于需要进入污染区域工作的人员,应佩戴符合N95及以上标准的呼吸器。
六、培训与管理
1. 医疗机构应对所有涉及生物危害防护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2. 定期检查库存设备状态,及时补充短缺物品,保证随时可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医务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第1部分:生物危害防护》不仅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指导,还特别强调了预防为主的理念,这对于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