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壳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白炭黑用稻壳的加工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稻壳为原料,经加工处理后用于生产白炭黑的稻壳产品。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cessing Rice Husk Used i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ice Husk Waste to Produce Silica
中国标准分类号:X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壳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白炭黑用稻壳加工技术规范》(B23T 2991—2021)是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旨在指导稻壳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4.1 原料要求
本条明确规定了稻壳作为原料的基本条件。稻壳应来源于无污染的稻谷加工过程,确保其物理性质如含水量、粒度分布符合要求。例如,稻壳的水分含量不宜超过12%,这有助于后续干燥工序的稳定性,避免因水分过高导致加工设备故障或产品质量下降。
5.2 清洗工艺
清洗是稻壳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根据标准要求,清洗后的稻壳表面残留杂质质量分数应低于0.1%。这一指标保证了最终产品的纯度,防止杂质影响白炭黑的质量。实际操作时需采用多级逆流洗涤方式,并严格控制水流速度和温度,以达到最佳清洗效果。
6.1 热解反应参数
在热解过程中,稻壳的热解温度直接影响到白炭黑的品质。标准建议热解温度范围为600℃至800℃之间,且升温速率控制在5℃/min至10℃/min范围内。这样的参数设置既能有效分解稻壳中的有机成分生成活性硅源,又可减少副产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
7.3 活化剂添加量
为了促进稻壳中硅元素向白炭黑转化,需加入适量的活化剂。标准指出活化剂添加量应占总物料重量的2%-4%。具体选择哪种活化剂以及确切用量还需结合实验数据确定,但总体原则是既要保证反应效率又要降低成本。
以上内容涵盖了标准中部分核心条款,它们共同构成了稻壳废弃物转化为高质量白炭黑的技术框架。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实现稻壳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还能促进环保型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