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造(修)船舶企业明火作业的安全要求、作业前准备、作业过程控制及作业后的安全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造(修)船舶企业中涉及明火作业的各类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切割等操作。
Title:Safety Regulations for Open Flame Operations in Shipbuilding and Repair Enterpri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J8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290-2021《造(修)船舶企业明火作业安全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船舶制造和修理过程中涉及明火作业的安全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于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明火作业的定义与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明火作业是指在生产或施工过程中使用明火源进行的焊接、切割、打磨等可能产生高温火花的操作活动。该标准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船舶建造、维修的企业,在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的所有明火作业。这不仅包括常规的金属加工过程中的火焰应用,还涵盖了其他任何可能引发火灾隐患的行为。
安全管理要求
# 作业前准备
1. 风险评估:在实施明火作业之前,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对作业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应涵盖作业区域内的可燃物分布情况、通风条件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
2. 审批制度:所有明火作业都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只有当所有的安全措施均已落实到位,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始作业。
# 现场安全管理
1. 隔离措施:作业现场应当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如设置防火屏障、使用不燃材料搭建临时结构等,以减少火势蔓延的可能性。
2. 消防设施配置:确保作业附近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并保持其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要保证有专人负责监控这些设备的状态。
3. 人员培训:参与明火作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接受过相关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熟悉应急预案及操作流程。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
对于一些特殊情形下的明火作业,例如高空作业或夜间作业,标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 高空作业时,除了基本的安全防护外,还需额外考虑风速影响等因素;
- 夜间作业则需要加强照明设施的布置,并安排专门的安全巡查人员。
应急预案与演练
企业应当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但不限于火灾报警机制、疏散路线图、救援队伍组成等内容。定期组织员工参与模拟演练,提高实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造(修)船舶企业明火作业安全规程》从多个层面规范了明火作业的操作流程和安全管理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应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的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