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水稻种植区域的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ull Mechanical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to Fiel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285-2021《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规范》是上海市发布的关于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作业要求、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作业条件
- 土壤湿度:要求土壤含水量在25%-35%之间。这是因为过湿或过干的土壤都会影响机械作业效果,湿度过高可能导致土壤粘附在机器上,而湿度过低则可能造成土块过大难以粉碎。
- 气候因素:应选择晴朗天气进行作业,避免雨天操作,以免影响作业质量和后续耕作效果。
作业程序
- 收获与粉碎:联合收割机需配备秸秆粉碎装置,确保秸秆长度不超过10厘米。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较长的秸秆会影响后续耕作和种植的质量。
- 耕翻:采用旋耕机将秸秆均匀埋入土壤中,耕深应在15-20厘米范围内。这样可以保证秸秆充分分解并融入土壤结构中。
- 镇压:耕翻后需要进行镇压处理,以减少地表空隙,促进水分保持和种子萌发。
质量检验
- 覆盖均匀度:通过目测检查,要求秸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确保整个田块无明显裸露区域。
- 残茬高度:测量残茬高度,标准规定不得超过5厘米,这是为了便于后续播种和其他田间管理活动。
- 土壤状态:观察耕层土壤是否松软、平整,是否存在大的土块或未粉碎的秸秆。
以上内容是对DB31/T 1285-2021中关键部分的解读,希望对理解和应用此标准有所帮助。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效果,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