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蒙古黄芪仿野生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种子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蒙古黄芪的仿野生生产及其相关质量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ild-Simulated Cultivation of Mongolian Astragal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1504T1035-2021《蒙古黄芪仿野生生产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蒙古黄芪的仿野生种植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以下将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一、范围与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赤峰市行政区域内蒙古黄芪的仿野生生产。其中,“仿野生”是指在接近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人工栽培,既保持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优点,又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术语“蒙古黄芪”特指产自该地区的特定品种。
二、产地环境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种植地,土壤pH值应在6.5至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禁止使用工业废弃物或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作为肥料。此外,种植区域应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矿山等。
三、种苗培育
种苗必须来源于经过检疫合格的健康植株。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温水浸泡法(50℃水中浸泡30分钟)和药剂拌种法。育苗床应铺设厚度约10厘米的腐殖土,并保持湿润状态直至出苗。
四、田间管理
1. 定植:当幼苗长到5-7片真叶时即可定植,株行距为30×40厘米。
2. 中耕除草:每年至少进行两次中耕作业,第一次在春季返青后,第二次在秋季封冻前。
3. 追肥:生长季节可施用有机肥或复合肥,但不得使用硝态氮肥。
4. 灌溉:采用滴灌或渗灌等方式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根系缺氧。
五、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等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例如释放天敌昆虫或者喷洒植物源农药。
六、采收加工
一般情况下,蒙古黄芪的收获时间为栽植后的第三年秋季。采收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根部。鲜品可以直接用于市场销售,干品则需要经过清洗、切片、烘干等工序后才能入库储存。
七、质量检验
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限量指标、农药残留检测等内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一律不得流入市场。
以上就是关于DB 1504T1035-2021《蒙古黄芪仿野生生产技术规程》的一些重点内容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标准,从而促进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