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再生微表处施工的技术要求、材料要求、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标准。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采用再生微表处技术进行公路养护和沥青路面修复的工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enerated Micro-Surfacing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U416.217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024-2021 再生微表处施工技术规范》是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再生微表处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同等级的道路对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的要求会有所不同。
2. 术语与定义
- 再生微表处:由回收沥青混合料、骨料、填料、乳化沥青、水和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摊铺于原路面形成的一层薄层结构。
- 回收沥青混合料:从旧沥青路面上回收并经过处理后的沥青混合料。
这些定义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再生微表处的基本构成及其来源。
3. 材料要求
- 回收沥青混合料应符合JTG F40的规定,并且其质量需满足相关技术指标。
- 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宜为9.5mm或13.2mm,且必须满足级配要求。
- 乳化沥青的技术指标需符合JTGF40的规定。
对于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最终路面的质量,因此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4. 配合比设计
- 根据路面状况确定最佳油石比,通常情况下油石比应在6%-8%之间。
- 通过马歇尔试验或其他方法验证混合料的设计性能是否达标。
合理的设计能够确保再生微表处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耐久性。
5. 施工准备
在正式施工前应对原有路面进行全面检查,清除松散材料,修补坑槽等缺陷。同时做好机械设备调试工作,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6. 施工过程控制
- 摊铺厚度一般控制在10-15mm之间。
- 压实度不得低于95%,并且要保证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
- 施工完成后需及时开放交通,并采取措施防止车辆过早通行造成损坏。
7. 质量检验
- 外观检查:表面应均匀一致,无裂缝、麻面现象。
- 强度检测:采用钻芯取样法测定抗压强度是否达到设计值。
- 耐久性评估: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剥落、起皮等问题出现。
以上内容只是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实际操作时还需结合具体工程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希望这些解读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