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采集内容、采集流程及信息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工作。
Title:Norm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of Assistance to Homeless and Begging Pers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879-202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采集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的采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救助对象基本信息采集
标准要求全面记录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等基础信息。其中特别强调了身份证件号码的采集,这是为了确保每位受助者身份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对于无名氏或无法提供有效证件的情况,则需要通过指纹、DNA等方式进行身份确认,并将这些信息录入数据库。
健康状况与医疗记录
在健康状况部分,不仅要求记录当前的身体健康状态,如是否有传染病、慢性病等,还应关注心理健康情况。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流浪乞讨人员,必须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治疗,并详细记录诊疗过程及结果。这有助于后续跟踪管理以及为可能的家庭团聚或安置提供依据。
教育背景与技能特长
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也是信息采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了解受助者的学历水平及掌握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帮助他们重返社会。例如,对于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群,可以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家庭关系与社会联系
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寻找失散亲人或者通知家属前来认领。同时,也需要调查清楚是否存在虐待、遗弃等情况,以保护弱势群体权益不受侵害。如果发现存在违法行为,则需依法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其他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公开任何敏感信息。此外,在数据存储方面要采用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止泄露,确保信息安全。最后,所有参与救助工作的人员都应当接受专业培训,熟悉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