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饲用小麦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饲用小麦的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Feed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870-2021《饲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饲用小麦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和质量要求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产地环境
标准指出,饲用小麦生产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源的地方。土壤类型以壤土或沙壤土为佳,pH值应在6.5至7.5之间。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同时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品种选择
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至关重要。标准特别强调,所选品种需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此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专用型品种,如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小麦,以满足不同饲料用途的需求。
栽培技术
在栽培技术方面,标准提出了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案。建议每亩播种量控制在8公斤左右,行距保持在20厘米左右。基肥施用量为纯氮15公斤/亩,磷肥(P2O5)7.5公斤/亩,钾肥(K2O)7.5公斤/亩。追肥则应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进行一次,每次追加尿素5-7公斤/亩。这样的施肥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病虫害防治
针对常见病虫害,标准给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例如,对于白粉病可用三唑酮类药剂喷雾防治;锈病可选用烯唑醇或多菌灵处理;蚜虫则可以使用吡虫啉或者啶虫脒喷洒。同时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收获与储存
当小麦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即可开始收割作业。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干燥,防止霉变。入库前还需清理杂质,确保储存环境通风干燥,温度不超过20℃,相对湿度低于70%,以延长保存期限并维持良好品质。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饲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