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品种耐热性评价的技术要求、试验设计、测定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玉米品种耐热性评价及筛选。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Heat Tolerance in Corn Varie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857-2021《玉米品种耐热性评价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估玉米品种的耐热性能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开篇对“耐热性”、“高温胁迫”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其中,“耐热性”被界定为玉米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高温胁迫”则是指环境温度超过作物适宜范围时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定义为后续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构建了包含生理生化指标、农艺性状指标及产量表现三大类共十项具体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等能够直接反映植株遭受热害的程度;农艺性状指标包括株高、穗位高等则体现了植株整体抗逆能力;而产量表现更是直观衡量耐热性的最终目标。这种多维度评价方法确保了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试验设计要求
在试验设计方面,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强调试验需设置至少三个重复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其次要求供试材料需具有代表性,涵盖不同生态区的主要栽培品种;再次指出试验期间应严格控制除温度以外的其他环境因子,确保实验变量单一。此外还特别提到对于自然条件下开展的田间试验,应当选择典型热害发生区域作为试验地点,并记录详细的气象资料。
四、耐热性分级标准
依据综合评分法将玉米品种的耐热性划分为五个等级:非常耐热、耐热、中等耐热、不耐热、极不耐热。每个等级对应的具体评分区间分别为≥85分、70-84分、55-69分、40-54分、<40分。这一分级标准不仅便于使用者快速判断某一品种的耐热水平,也为育种工作者筛选目标材料提供了清晰的标准。
五、评价流程与方法
标准详细描述了从样品采集到数据分析完整的评价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取样时间的选择(通常为高温胁迫后的关键时期)、样本制备方法、各项指标测定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等。例如,在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时,需先将叶片剪成相同大小的小片并浸泡于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初始电导率,再将其置于特定温度条件下处理后再测电导率,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相对电导率值。
六、结果表达形式
最后,标准还规范了评价结果的表达形式。建议采用表格形式列出各参试品种的各项评价指标得分及其总分排名情况,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鼓励通过绘制雷达图等方式形象展示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以便更直观地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玉米品种耐热性评价技术规程》从术语定义、指标体系构建到具体操作细节都做了详尽规定,为推动玉米耐热性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