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卫星遥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信息处理与发布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分析评估、结果生成及信息发布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相关信息处理与发布的活动。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Release of Crop Pest and Disease Monitoring Based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801-2021《卫星遥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处理与发布技术要求》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信息处理及发布的全过程。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卫星遥感”、“农作物病虫害”等核心概念。例如,“卫星遥感”是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面目标物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技术手段。这一定义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基础认知框架,确保了不同主体间沟通的一致性。
数据采集
在数据采集环节,标准强调了数据源的选择应优先考虑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同时需保证数据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覆盖范围。此外还规定了数据预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辐射校正、几何纠正以及云层去除等步骤,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
病虫害识别模型构建
关于病虫害识别模型构建,标准指出应基于历史监测数据建立分类识别模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或随机森林(RF),并定期更新模型参数以适应新的病虫害类型变化。同时要求模型评估指标至少包含准确率、召回率及F1值三项内容。
监测结果发布
对于监测结果发布,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所有发布的报告必须经过严格审核才能对外公布;其次,报告格式需标准化,包括但不限于标题、摘要、正文结构、图表说明等;最后,鼓励使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快速传播,但同时也需注意保护敏感信息不被泄露。
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突发性大规模病虫害事件,标准特别设立了应急响应机制。当接收到异常信号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现场核实,并及时调整监测频率,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扩散。
以上是对DB34/T 3801-2021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解读。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希望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工作,共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