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库型水源涵养区治理和监测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方案及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水库型水源涵养区的治理与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Reservoir-typ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822-2021《水库型水源涵养区治理和监测技术指南》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水库型水源涵养区治理与监测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下从标准中选取若干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涵养区范围界定
标准第4.1条明确指出,水库型水源涵养区应以水库周边一定距离为界划定,具体范围根据水库规模、地形地貌及汇水面积确定。一般情况下,小型水库周围500米以内、中型水库1000米以内、大型水库2000米以内划为核心涵养区。这一规定强调了保护区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水源地不受人为活动干扰。
二、植被恢复措施
在第6.2条中提出,对于裸露土地或退化植被区,应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重建。特别是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模式,既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要求乔灌草结合配置,形成多层次立体防护体系。此条款旨在通过科学规划植被结构提高涵养能力。
三、水质监测指标体系
标准第7章详细规定了水质监测的主要参数包括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常规项目以及总氮、总磷等富营养化指示因子。特别强调每年丰枯季节各需开展不少于两次全面检测,并建立长期跟踪档案。这一体系的设计既覆盖了基础理化性质又兼顾了生态健康状况评估需求。
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针对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第8.3条提出了具体的管控策略: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化肥;推广有机肥替代传统化学肥料;合理安排耕作时间减少径流携带物量。此外还建议设置缓冲带种植耐污植物吸收多余养分。这些措施有助于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活动对水源地造成的负面影响。
五、应急响应机制
最后,在第9章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部分,明确了当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流程。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封堵污染源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同时要求定期演练提升实战水平,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危机情况。
综上所述,《水库型水源涵养区治理和监测技术指南》不仅涵盖了从源头预防到过程管理再到事后补救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结合北京地区实际情况给出了针对性强的操作指导。这对于促进首都乃至全国范围内类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