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工艺要求、技术措施和质量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各类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
Title:Code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 Part 3: Concrete Structure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832.3-2021《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3部分:混凝土结构工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对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
1. 水泥选用
根据标准第5.1.1条,水泥应优先选择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且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42.5级。同时,水泥进场时需附有产品合格证及出厂检验报告,现场抽检时应确保其安定性、凝结时间以及强度等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75的要求。
2. 骨料选择与处理
第5.2节强调了骨料的质量要求。粗骨料宜采用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径不应超过结构最小截面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间净距的3/4。细骨料则推荐使用中砂,含泥量不得超过3%。此外,在使用前应对骨料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污垢及杂质。
二、配合比设计
标准第6章明确了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其中第6.1.2条规定,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水胶比,一般情况下,水胶比不宜大于0.55。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还需考虑掺加适量减水剂或引气剂来改善其耐久性能。
三、施工过程管理
1. 模板工程
第7.1条指出模板系统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安装完成后要检查模板内部是否清洁无杂物,并保证接缝严密不漏浆。另外,脱模剂的选择也很关键,应避免污染钢筋及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2. 浇筑作业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第8.2.3条特别提到要连续作业,尽量减少分层厚度,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当气温较高时,可采取洒水降温措施防止因温差过大导致裂缝产生。
3. 养护工作
最后,在混凝土硬化初期阶段(通常为7天内),按照第9章的规定,应采取有效的保湿保温措施进行养护,如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子等方法保持湿润环境,促进水泥水化反应充分进行。
以上内容仅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分析,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项目情况全面理解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