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糜子杂交育种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糜子杂交育种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ybrid Breeding of Panicum miliace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106—2021《糜子杂交育种技术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糜子杂交育种的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糜子杂交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亲本选择、杂交制种、田间管理以及种子收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旨在规范糜子杂交育种工作,提高糜子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以下是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4.1 亲本选择
标准指出亲本的选择应基于遗传特性和生产需求。亲本应具备优良的农艺性状,如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此外,还应考虑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以确保杂交后代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例如,父本应具有较强的花粉活力和较高的结实率,而母本则需要良好的柱头外露率和较大的花器。
5.1 杂交制种
在杂交制种过程中,标准强调了隔离措施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外来花粉的污染,制种田块周围需设置有效的隔离带。隔离距离一般为300米以上,具体取决于当地的主要作物种类及其花期。同时,还需定期检查母本的去雄情况,确保其完全去雄,避免自交现象的发生。
6.1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包括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标准建议根据糜子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进植株生长;后期减少氮肥施用量,增加磷钾肥比例,以增强抗逆性和籽粒充实度。病虫害防治方面,应采取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控,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7.1 种子收获
种子收获时应注意适时采收,当大部分籽粒变硬且颜色由绿转黄时即可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使籽粒含水量降至安全水平(通常为13%以下),并妥善保存于干燥通风处,防止霉变。同时,应对收获的种子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净度、发芽率、水分含量等指标,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以上是对DB15/T 2106—2021《糜子杂交育种技术规范》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这些内容对于从事糜子杂交育种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指导实际操作,提升育种效率与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