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牛粪养殖蚯蚓的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及产品质量等。本文件适用于以牛粪为基质进行蚯蚓养殖的生产活动及相关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arthworm Breeding Using Cattle Man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018—2020《牛粪养殖蚯蚓技术规范》是天津市发布的关于利用牛粪养殖蚯蚓的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牛粪养殖蚯蚓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设施设备、牛粪预处理、蚯蚓投放、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存等内容。以下是对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场地选择
标准指出,养殖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pH值在6.5-7.5之间。同时,周边环境需保持清洁,远离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排放口。这样的选址有助于创造适宜蚯蚓生长的自然条件,减少外界干扰。
二、设施设备
根据标准要求,养殖设施包括养殖床、遮阳棚等。养殖床可以采用砖混结构或木质框架,确保透气性和保温性。遮阳棚则用于调节光照强度,防止高温直射对蚯蚓造成伤害。此外,还需配备必要的灌溉系统和通风装置,以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牛粪预处理
牛粪作为主要培养基质,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充分发酵处理。标准建议采用好氧堆肥法,将新鲜牛粪与适量稻草或其他有机物混合均匀后堆放,期间定期翻堆促进微生物活动。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天左右,直至物料温度稳定下降且无明显臭味产生为止。这样处理后的牛粪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卵。
四、蚯蚓投放
初次投放时,应选择健康强壮、适应性强的品种如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投放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至2万条为宜。投放前需先在预处理好的牛粪表面铺一层薄土,然后将蚯蚓均匀撒布其上,并轻轻覆盖一层湿润的稻草作为保护层。这样做既有利于蚯蚓快速适应新环境,又能避免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导致脱水死亡。
五、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包括保持适宜的湿度(60%-70%)、温度(15℃-25℃)以及定期补充新鲜饲料等措施。同时要注意观察蚯蚓的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例如当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时,可能是由于水质污染或是饲料不足等原因所致,此时就需要查找原因并加以解决。
六、病虫害防治
尽管蚯蚓自身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在长期密集饲养条件下仍可能出现某些疾病或受到天敌侵害的情况。对此,《规范》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强调通过改善饲养条件来降低发病几率。如果确实发生问题,则可采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或者生物制剂来进行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物以免影响产品质量。
七、收获与贮存
当蚯蚓达到商品规格后即可进行收获操作。通常采用分批采收的方式,每次只取走部分个体而不破坏整体结构。收获下来的蚯蚓需立即清洗干净并迅速冷却降温至4℃以下保存,最长不得超过48小时。对于暂时无法销售出去的产品,则可以冷冻或者干燥处理后再行包装入库。
以上就是DB12/T 1018—2020《牛粪养殖蚯蚓技术规范》中几个重要方面的解读。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