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规划布局、设施配置、标识系统及管理维护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for Emergency Shelter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031-202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是天津市发布的关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地方标准。这一标准为规范和指导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以下将选取一些重要的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中明确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定位。根据标准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人员避难与生活保障、医疗救护、物资储备、指挥协调等多种功能。例如,在人员避难与生活保障方面,标准要求场所内需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如饮用水供应系统、食品储存区等,并确保这些设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行。这不仅体现了对公众生命安全的重视,也强调了应急响应的全面性。
其次,关于选址与布局,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比如,应急避难场所应当选择地势较高、地质条件稳定的位置,远离危险源如易燃易爆物品仓库或高压输电线等。此外,还应考虑交通便利性,便于疏散人群和运送救援物资。合理的布局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混乱程度,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再者,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特别强调了供电、供水、通讯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明确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必须设置独立可靠的电源供应系统,并配备必要的备用发电机;同时建立完善的给排水系统以满足日常及应急需求;并且保证通信设施完好无损,确保信息传递畅通无阻。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社区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断电、停水、失联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基本生存状态。
最后,标准还关注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问题。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演练活动,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场地设施的日常检查维修工作,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为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不仅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