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棉田牧草盲蝽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棉田牧草盲蝽的监测、预防及综合治理。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irid Bug in Cotton Fields and Pas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305-2020 棉田牧草盲蝽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新疆地区棉田中牧草盲蝽的科学防治。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监测预警系统
标准要求在棉田周边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检查牧草盲蝽的发生情况。特别强调了使用黄板诱捕器和性诱剂监测成虫数量,并结合气象数据预测虫害发生趋势。例如,在温度高于20℃且湿度适中的条件下,盲蝽繁殖速度加快,需提前采取措施。
2.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基础环节,包括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以及适时播种等。标准指出,棉花种植前应彻底清理棉田内的残留物,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同时建议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或玉米轮作,降低盲蝽栖息环境。
3. 生物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提倡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如释放赤眼蜂或瓢虫。标准提到,在盲蝽幼虫期投放天敌效果最佳,可显著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此外,还鼓励种植蜜源植物吸引益虫,构建自然平衡的生态系统。
4. 化学防治方法
当农业与生物防治无法有效控制时,允许采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干预。标准规定了用药时间和浓度,例如在盲蝽卵孵化高峰期施药最为关键。并且强调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5. 安全间隔期管理
对于化学防治后的安全间隔期做出了严格规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明确指出,最后一次喷洒农药后至少间隔7天才能采收棉花,避免药物残留超标。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65/T 4305-2020》从多个层面提供了全面系统的防控方案,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