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平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菌种复壮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步骤。本文件适用于平菇菌种的改良与复壮研究及相关生产活动。
Title:Regener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eurotus Ostreatus Protopla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2T 523-2020《平菇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平菇菌种复壮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了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规程中明确指出“原生质体”是指去除细胞壁后的平菇细胞,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再生”则是指通过特定培养基使这些去壁细胞恢复为完整菌丝的过程。“复壮”则是指通过上述过程提高菌株活力、增强抗性和生产性能的操作。
2. 材料准备
- 在材料选择上,规程要求使用健康、无污染的平菇菌块作为起始材料,并且强调菌龄应在7至10天之间。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细胞活性最佳,有利于后续实验的成功率。
3. 酶解处理
- 酶解液的配制需严格按照附录A中的配方执行,常用的是蜗牛酶与纤维素酶混合物。酶解时间控制在4到6小时,温度保持在30℃至35℃范围内。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影响原生质体得率及完整性。
4. 再生条件
- 再生培养基的选择至关重要,规程推荐使用含有高浓度葡萄糖(2%)和适量氮源(如硝酸铵)的基础培养基。培养环境要求黑暗条件下进行,初期湿度维持在95%以上,随后逐渐降低至85%,以促进菌丝形成。
5. 复壮评估
- 复壮效果评价主要包括生长速度测定、孢子产生能力测试以及对不良环境适应性的考察。具体指标如:在相同条件下,经过复壮后的菌株比原始菌株增产至少10%以上视为有效复壮。
6. 注意事项
- 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杂菌污染。同时,在整个流程中应定期监测pH值变化并及时调整,确保培养环境稳定。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规程的核心要点,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