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猪饲养场疫病防控消毒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生猪饲养场的疫病防控消毒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win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Disinfection - Part 1: Swine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391.1—2021生猪疫病防控消毒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猪饲养场》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生猪饲养场的疫病防控和消毒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5.1 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条文内容:5.1.1 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环境条件及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5.1.2 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解读:此条款强调了消毒剂选择的重要性。不同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性地选择。例如,病毒性病原可能需要更强效的化学消毒剂,而细菌则可以通过常规消毒剂控制。此外,确保消毒剂在有效期内使用是保证其效果的基本要求。
5.2 消毒前准备
条文内容:5.2.1 消毒前应彻底清扫消毒对象表面,去除污物和有机物。5.2.2 清扫工具应专用,使用后清洗消毒并妥善存放。
解读:清洁是消毒的基础。污物和有机物会降低消毒剂的效果,因此必须先进行彻底清扫。专用清扫工具可以避免交叉污染,同时定期清洗和消毒这些工具也是防止病原传播的重要措施。
5.3 消毒方法
条文内容:5.3.1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喷洒、浸泡、擦拭等。5.3.2 不同消毒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消毒对象。
解读: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对于提高消毒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喷洒适合大面积区域的消毒,而擦拭更适合局部或小范围的消毒。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有助于更有效地执行消毒程序。
6.1 消毒频次
条文内容:6.1.1 日常生产区每周至少消毒一次,非生产区每月至少消毒一次。6.1.2 在发生疫情时,应增加消毒频次。
解读:定期消毒是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日常生产区由于接触动物频繁,感染风险较高,因此需要更高的消毒频率。而在疫情爆发期间,增加消毒频次能够更快地控制住病原扩散。
7.1 记录管理
条文内容:7.1.1 应建立完整的消毒记录档案,包括消毒时间、地点、使用的消毒剂名称及浓度、操作人员等信息。7.1.2 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
解读:良好的记录管理不仅有助于追踪消毒工作的执行情况,还能为后续的疫病调查提供重要依据。长期保存记录可以帮助识别潜在问题并改进消毒策略。
通过以上条款的解读可以看出,《DB21/T 3391.1—2021》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覆盖了生猪饲养场疫病防控与消毒工作的各个环节,为保障养殖安全提供了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