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敞开式TBM施工隧道振动监测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及预警机制。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敞开式TBM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振动监测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ibration Monitoring of Open TBM Tunnel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2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I 489-2024 敞开式TBM施工隧道振动监测技术规程》中,相较于2017版标准,新版本在“振动监测点布置原则”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TBM施工过程中振动影响的深入理解,也反映了工程实践中对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双重考量。本文将以“振动监测点布置原则”的新老版本差异为切入点,详细解读其变化背景、具体内容及实际应用方法。
2017版标准中,振动监测点的布置主要依据“距离掘进面一定距离”和“沿隧道轴线均匀分布”的原则,强调的是监测点的覆盖范围与施工进度的同步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该原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不同区域的振动特性差异较大,统一的布置方式难以准确反映整体振动状态。
2024版标准对此进行了优化,提出“根据地质条件、设备运行状态及周边环境动态调整监测点位置”的新要求。这一调整的核心在于引入“动态适应性”理念,即在保证基本监测覆盖率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监测点,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与指导意义。
具体而言,新标准明确指出,应优先在以下区域布置监测点:一是地质条件突变区(如断层、破碎带等);二是TBM关键部件附近(如刀盘、推进油缸等);三是周边敏感建筑或设施附近。同时,鼓励采用实时数据分析手段,对振动数据进行动态评估,并据此调整监测点布局。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变化要求施工单位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必须结合地质勘察资料、TBM运行参数以及周边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穿越软弱地层时,可适当加密监测点密度,以捕捉可能产生的异常振动信号;而在稳定地层中,则可适当减少点位,避免资源浪费。
此外,新标准还强调了“监测数据的反馈机制”,即通过建立振动数据与施工参数之间的关联模型,实现对TBM运行状态的预测与预警。这种从被动监测向主动管理的转变,有助于提升施工过程的安全可控性。
综上所述,《TCI 489-2024》在振动监测点布置原则上的调整,不仅是技术细节的完善,更是工程实践理念的升级。施工单位应充分理解并落实这一变化,以确保振动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敞开式TBM施工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