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四川省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田间工程、品种选择、秧苗管理、水生动物养殖、病虫害防控、投入品使用、收获与储运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untainous Rice-Fish Integrated Farm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51/T 2750-2021)是一部针对四川地区山区特点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其中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环境选择:标准要求养殖区域应选在海拔800米以上,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和土壤肥力。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稻田能够承受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同时保证稻谷与水产的生长需求。
2. 稻田改造:标准指出稻田需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水产养殖,包括修建防逃设施、设置进排水系统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鱼类逃逸并有效管理水位变化,是保障稻渔共生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3. 品种搭配:推荐使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品种以及适合当地环境的水产种类如鲤鱼或泥鳅。这种组合可以提高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降低病害风险。
4. 种养密度:对于鲤鱼而言,每亩放养量不得超过100尾;而对于泥鳅,则建议控制在3000尾左右。合理设定种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避免因过度密集导致水质恶化等问题。
5. 日常管理:强调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等),及时调整投饵量,并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减少投入成本,增加产出效率。
6. 收获与轮作:提倡采用“稻—渔—休耕”模式,即每年收获一次稻谷后让土地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轮生产周期。这样不仅有利于恢复地力,还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收益来源。
以上内容基于DB51/T 2750-2021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