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耕地损毁程度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程序、鉴定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因生产建设活动或其他人为活动导致的耕地损毁程度鉴定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Damage Degree
中国标准分类号:B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730-2020《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估因各类原因导致的耕地损毁程度提供了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5.1 损毁类型划分:明确将耕地损毁分为土壤结构破坏、耕作层破坏、表土丧失、地形地貌改变等七类。例如土壤结构破坏主要指由于人为活动导致土壤团聚体分散、孔隙度降低等情况,影响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6.2 损毁程度分级:依据损毁面积和损毁深度将损毁程度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损毁指损毁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不超过10%,且损毁深度小于10厘米。这一分级有助于精准判断损毁严重程度,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7.3 数据采集要求:规定应采用实地勘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数据。对于实地测量,要求使用精度不低于5厘米的GNSS设备;遥感影像分辨率不得低于0.5米。这些具体的技术指标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1 鉴定程序:首先由申请人提交书面申请及必要资料,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现场勘查并出具初步意见,最后由主管部门审核确认。该程序设计体现了严谨性,保障了鉴定结果的公正性。
以上内容对规范中的核心要素进行了透彻分析,有助于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