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化监管中危险化学品编码的规则、结构和应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设计、实施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fety Information-based Supervision of Hazardous Chemicals - Coding of Hazardous Chemic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250-2020《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规范》中关于危险化学品编码的规定,旨在通过统一的编码体系实现对危险化学品的精确管理和高效监管。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危险化学品编码部分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编码结构与组成
根据DB31/T 1250-2020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编码采用了一种多层次、多字段的编码结构。这种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类别代码、项别代码、顺序号以及校验位等。
- 类别代码:用于标识危险化学品所属的大类。例如,“1”可能代表爆炸品,“2”代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 项别代码:进一步细分具体种类。比如,在爆炸品类别下,“1.1”表示具有整体爆炸危险性的物质或物品。
- 顺序号:按照某种规则分配给每一种化学品的具体编号,确保唯一性。
- 校验位:为了验证整个编码正确性而设置的一位数字或字符。
编码原则
1. 唯一性:每个危险化学品都应有一个唯一的编码,不得重复使用。
2. 稳定性:一旦确定,除非特殊情况外不应随意更改。
3. 扩展性: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类型化学品,编码系统需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
4. 可读性:编码设计时要便于人工识别与计算机处理。
实施意义
实施这一编码制度有助于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数据库提供了基础支持,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事项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所有涉及单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 定期更新数据库以反映最新的化学品信息;
-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升其对编码规则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规范》中关于危险化学品编码的部分不仅明确了具体要求,还强调了实施的重要性及方法,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