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内反枝苋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监测、预防、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农田、草地及其他相关区域的反枝苋防控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Amaranthus retroflex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620-2021杂草反枝苋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是湖北省发布的关于反枝苋防控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反枝苋的综合防控,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
二、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应实行与非寄主作物的轮作,特别是豆科、禾本科作物,避免连作。例如,前茬种植水稻或小麦后种植玉米,可以有效减少反枝苋的发生。
2.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物,防止种子传播。这要求在作物收获后立即清理田间的秸秆、落叶等有机残体,确保无杂物残留。
三、物理防治
1. 土壤耕翻:在播种前进行深翻土壤,深度应在20cm以上,以破坏反枝苋的根系结构,减少其萌发能力。这种方法需要结合实际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耕作机械。
2. 覆盖地膜: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既能保温保湿,又能抑制反枝苋种子萌发。地膜宽度一般为1米左右,铺设时要确保紧实无缝隙。
四、化学防治
1. 除草剂使用:推荐使用乙氧氟草醚、精喹禾灵等高效低毒除草剂。施药时间应在反枝苋幼苗期至分枝初期,此时植株较为脆弱,对药物敏感性高。
2. 施药方法:采用喷雾法均匀施药,避免重喷漏喷。喷头高度应控制在30-50厘米之间,保证药液能够全面覆盖杂草叶片表面。
五、监测预警
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定期调查田间反枝苋发生情况。当发现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0株以上时,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调查技术和数据记录方式。
六、效果评估
防控结束后,应对处理区域进行效果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杂草密度下降率、作物产量变化等。评估周期通常为一个生长季结束时,通过对比实验区与对照区的数据得出结论。
以上内容涵盖了标准中的关键点,旨在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有效地开展反枝苋的综合防控工作,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