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初始农产品的分类原则、编码规则及代码结构。本文件适用于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农产品的标识、信息管理及数据交换。
Title: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of Prim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5
国际标准分类号:01.08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617-2021 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初始农产品分类与编码》是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和编码体系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内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机构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信息管理。它为各类初始农产品提供了统一的分类框架和编码规则,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分类原则
标准强调了分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这意味着农产品的分类不仅要反映其自然属性,还要考虑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例如,在植物类产品下设谷物、豆类、油料作物等多个子类,并进一步细化到具体品种如小麦、玉米等。
编码结构
编码采用层次化设计,由主代码段、次代码段及补充代码段组成。其中:
- 主代码段表示大类别的划分,比如按照植物产品、动物产品或水产品来区分;
- 次代码段用于区分更细粒度的产品类型;
- 补充代码段可包含生产年份、产地等附加信息。
这种结构既保证了编码的唯一性,又便于扩展新的类别。例如,对于某一特定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可以通过增加补充代码来标注其地理标志属性。
示例分析
假设我们要对湖北省某地出产的一种优质大米进行编码,则首先确定其属于植物类产品下的谷物类,然后根据具体品种选择相应的次级代码。如果该大米具有有机认证,则可以在补充代码部分标明这一点。
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此标准,建议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确保所有录入的数据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42/T 1617-2021》不仅是一套技术规范,更是推动湖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工具。它为实现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