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采矿迹地恢复为公园的生态治理技术要求,包括前期调查与评估、规划设计、土地整治、植被重建、水体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及后期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采矿迹地恢复为公园的生态治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Sites - Part 4: Restoration of Parks
中国标准分类号:X7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232.4-2020 采矿迹地生态治理技术规范 第4部分:恢复公园》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采矿迹地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界定了“恢复公园”这一概念,即通过人工干预将废弃的采矿迹地转变为具有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这一定义强调了恢复公园不仅要实现生态修复,还要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
二、总体要求
1. 科学规划:恢复公园的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现状。
2. 综合治理:采用多种措施综合治理采矿迹地,包括植被重建、水土保持、景观设计等。
3. 持续监测:建立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恢复效果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三、植被重建
1. 树种选择:推荐使用乡土树种,这些树种适应性强且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系统。
2. 群落构建:根据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3. 种植密度:控制合理的种植密度,既保证初期覆盖率又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的竞争。
四、水土保持
1. 排水系统建设: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 护坡工程:对于陡峭边坡采取必要的护坡措施,如砌石挡墙或种植攀缘植物。
3.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
五、景观设计
1. 功能分区:按照不同功能需求划分区域,如休闲区、运动区、观赏区等。
2. 艺术表现:结合地形地貌特点进行艺术化处理,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3. 文化融合: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使恢复公园成为展示地域特色的窗口。
六、后期维护
1. 定期巡查: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垃圾清理:保持园区整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杂物。
3. 更新改造: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设施设备。
以上内容是对DB13/T 5232.4-2020中关于恢复公园建设的重要条文进行了简要分析与阐述。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项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上述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