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成果表达。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259-2021《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是山西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地域和项目类型限制。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对“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术语进行了定义。例如,“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动参数等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防要求的过程。
3. 基本要求:评价工作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原则,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评价单位需具备相应资质,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4. 工作流程: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地震构造调查、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确定及结果验证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技术要求。
5. 地震构造调查:要求查明区域内主要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特别是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断层带宽度及断层活动历史。
6. 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概率方法计算未来特定时段内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或反应谱值。需考虑区域内的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参数以及地震动衰减关系等因素。
7. 地震动参数确定: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结合场地条件,确定各目标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参数。对于特殊场地,还需进行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8. 报告编制:评价报告应包含项目概况、工作依据、评价内容、主要成果及结论等内容。报告格式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内容详实准确。
以上内容是对DB14/T 2259-2021中部分重要条款的解读,旨在帮助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