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黏虫室内饲养的环境条件、饲养器具、饲料配制、卵期管理、幼虫期管理、蛹期管理及成虫期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农业科研、教学和生产中黏虫的室内人工饲养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oor Rearing of Armyw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6T 170-2020 黏虫室内饲养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黏虫室内饲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饲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5℃±2℃,相对湿度保持在65%±5%。这一规定是基于黏虫生长发育的最佳温湿度范围设定的。适宜的温湿度不仅能够保证黏虫正常生长,还能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同时,标准还强调了光照时间应为14小时光照与10小时黑暗交替,这有助于模拟自然环境,促进黏虫的生理节律。
二、饲养容器
标准指出饲养容器需具备透气性且无毒无害。推荐使用塑料或玻璃材质的容器,并配备纱网盖以确保空气流通。此外,容器底部应铺设一层吸水纸或沙土,便于清理和观察。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黏虫的生活习性,又方便日常管理。
三、饲料配制
关于饲料配制,标准建议采用小麦粉为基础原料,加入适量的酵母粉、蔗糖以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体比例为小麦粉80%,酵母粉10%,蔗糖8%,维生素2%。此配方旨在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支持黏虫健康生长。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饲料的新鲜度,一旦发现变质立即更换,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四、日常管理
标准明确了饲养密度不得超过每升20头成虫,并且每周至少更换一次饲料及清理一次饲养容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另外,对于新引进的种群,必须经过至少一周的适应期才能正式开始饲养工作。
五、记录制度
最后,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记录制度,要求对每次喂食量、死亡率、产卵情况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这些数据将作为评估饲养效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1306T 170-2020 黏虫室内饲养技术规程》从环境控制到具体操作细节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