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医疗机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及持续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Title: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Hidden Danger Investigation and Governance Specification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C 47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274-2020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医疗机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为医疗机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风险辨识与评估
标准要求医疗机构定期开展风险辨识工作。其中第4.2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覆盖所有区域、环节和设备设施的风险清单。”这意味着医院需要对门诊部、住院部、药房、手术室等不同功能区进行全面梳理,并针对每个区域的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例如,在手术室内可能存在高压氧舱爆炸、麻醉气体泄漏等风险;而在药房则要注意药品过期变质或储存不当引发的问题。
对于重大危险源,《规范》强调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管理。比如,对于放射性物质存储场所,除了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外,还应当配备专门的安全防护装置,并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维护。
隐患排查治理
第5章明确了隐患排查的具体流程。首先,医疗机构需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明确检查频次和范围。其次,在实际操作中,应当结合季节特点调整重点检查内容。例如冬季应加强对供暖系统的巡查,防止因管道老化导致漏水甚至火灾事故的发生。
此外,《规范》特别指出,当发现隐患时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如果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则需设置临时防护措施并安排专人值守,确保不会危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预案与演练
在应急响应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第6.3条,“医疗机构应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这不仅有助于检验现有预案的有效性,还能提高全体员工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同时,每次演练后都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另外,针对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需单独编制专项预案,并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让每位员工都能熟悉自己的职责分工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安全文化建设
最后,《规范》非常重视通过文化塑造来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它提倡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氛围,鼓励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活动。为此,医疗机构可以设立“安全之星”评选项目,表彰那些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也可以利用宣传栏、内部刊物等形式广泛传播安全知识,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
总之,DB13/T 5274-2020从多个维度为医疗机构提供了全面细致的安全管理指引。只有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执行,才能有效预防各类事故发生,保障医患双方的生命健康权益。